4月15日下午,能源20人論壇(第三期)――新形勢下全球能源戰略態勢 在熱烈的討論氛圍中成功舉辦。論壇采用線上研討方式,由國網能源研究院能源戰略與規劃研究所、能源互聯網研究所聯合主辦,《中國電力》雜志社、能源電力規劃實驗室公眾號作為支持媒體進行了全程策劃宣傳。國網能源研究院總經理王廣輝提交了《新形勢下全球能源戰略態勢:知彼先要知己》的書面發言。論壇聚焦“新形勢下全球能源戰略態勢”,來自全球能源互聯網合作組織、中國石油公司、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北京國際能源專家俱樂部、中國能源報等百余位專家學者參會,共同探討新形勢下的全球能源戰略態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能源戰略的影響。
能源是涉及國家安全、主權、戰略資源的核心領域。國際能源格局呈現出東升西降、能源結構革命和能源科技高速發展、世界能源產出國和消費國實力此消彼長、能源金融全球化等特征。
技術、市場的力量正在改變能源格局。清潔能源和低碳技術發展迅猛,新能源對石油的替代正在加速進行。頁巖氣革命所推動的美國能源獨立改變了國際能源地緣政治格局,出現石油供應三足鼎立的局面。特別是,能源消費主體從發達國家轉向新興發展中國家,能源需求東移。亞太地區能源對外依存程度加深,這將進一步影響能源供給國的國家戰略、能源價格競爭等,進而影響全球能源地緣博弈。
關于全球化或逆全球化的討論在升溫。個人認為意識形態逆全球化,但資本和經濟難以跳出全球化。在經濟危機階段逆全球化升溫,但區域性貿易仍會興起。
是否領先,不看配置,看效果。電網領先,不在于電網自身強大,而在于充分發揮電網的作用和價值。電網自身優秀、強大只是電網領先的前提,表現在技術、性能、效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綜合實力。更重要的是,充分發揮電網的作用和價值,特別是實現外部價值。中國特色電網的定位,決定了領先是更好的服務能源大局,支撐經濟轉型,服務百姓民生,實現社會價值最大化。
從國家能源的角度,能源是涉及國家安全、主權、戰略資源的核心領域。在能源的全球治理和發展中,能源安全已經從傳統的防止能源供給中斷的能力,發展演變為涉及能源價格、環境、技術、社會、外交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能源安全。我國出于化石能源對外依存度和氣候環境問題的責任,積極推動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格局中的主導地位。電網領先是實現對國家能源戰略和能源安全的支撐,體現在能源結構、能源價格、技術引領、產能輸出等方面的效果。
從經濟角度看,電作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性產物,極大的推進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我們目前的發展階段,在傳統工業化基礎上疊加了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特點,同時也是新舊動能轉換的階段,正在經歷著制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規律有別與以往。電網領先,不僅關注自身的技術升級、精益管理等,要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這個系統性工程中,推進生產力進步。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升級、城市集群和區域經濟發展等等發揮出作用。
從民生方面,服務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高質量發展的趨勢之一,由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向更加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轉變,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步伐加快。電網服務在能源普惠、新型城鎮化、美麗鄉村建設等等發揮作用。提升服務水平和服務品質,提高百姓的獲得感。
經濟全球化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國際秩序將越來越依賴于非武力性質的國際規則來建構。國際規則不僅左右各主體間責權利的分配,而且決定一國在國際社會所能扮演的角色,并對其行為合法性進行評判。因此,國際規則話語權的競爭成為國家間競爭的重要形式。國企從引進來轉到走出去的階段,技術輸出、產品輸出不同程度上經歷過標準的約束。標準之爭,標準只是形式上的載體,這背后還是規則的制定。
能源轉型的新時期,也是建立新秩序、新規則的關鍵時期。比如,世界氣候變化大會為達成能夠被普遍接受的減排協定,中間經歷了京都議定書、巴厘路線圖、哥本哈根協定等多次討論,曠日持久,直至達成巴黎協定。這其中最大的爭議,就在于在能源使用與碳減排上應確立什么樣的國際規則。
電網國際領先,要把技術優勢和市場規模潛力等,轉換為輸出、制定國際規則,增強規則制定的話語權。把技術優勢,市場的力量,要轉化為規劃優勢。在國際規則制定中,不做被動接受者、追隨者,而是作為平等的一員乃至成為主角。對于一些與我國相關的新的國際規則、能源規則的創建,要體現出中國思想和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