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國科技基礎設施大規模建設,科技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2019年全社會研發人員總量達到712萬人;企業作為研發主體的創新能力大幅提升,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對能源行業而言,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都必須依靠科技創新。
1、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中堅力量
國家競爭是科技創新能力體系的比拼,戰略科技力量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中堅力量。2021年5月,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指明了方向。202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為2021年八項重點任務之首。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對科技領域整體性、長期性、基本性問題的根本策略。因此,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不是簡單的科技戰略,而是將科技能力和科技優勢化作一種國家力量,來為總體國家目標服務。
中國目前要建設科技強國,走高質量發展之路。但我們現在面對的國際環境跟過去相比,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一是美國試圖推動中美科技“脫鉤”;二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到來;三是新冠肺炎疫情對于全球的產業鏈、科技交流等造成了巨大沖擊。這三大變量,讓我們必須重新設計我國未來科技發展的方向。
實際上,強化我國新型電力系統的戰略科技力量包括三部分:一是戰略科學家,是能指明方向、能組織攻關大協作的帥才;二是骨干力量,是能承上啟下、在細分學科技術領域帶隊攻關的將才;三是實干力量,是實驗室隊伍和工匠型人才。這些人才分散在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里,如何有效地組織好這些人才,是我們現在面對的一個難題。
強化我國新型電力系統的戰略科技力量,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建設頂級的國家實驗室。現有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往往不是獨立法人,而是依托某個單位,很難做到跨部門、跨區域和跨領域。未來,建議針對一些重大領域,專門設立國家實驗室作為頂級科研機構,其不僅自己做研究,還要組織全國甚至全世界的科技力量來協同作戰,這樣才能做到用戰略科技力量來解決重大戰略問題。
二是要布局基礎學科研究。基礎學科研究是創新鏈的源頭。目前我國源頭創新不足、原創能力不夠,要重點布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通過穩定持續的投入,支持科學家們安心“坐冷板凳”搞科研。
三是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對于一些“卡脖子”的技術,企業更了解、更熟悉、更有緊迫感,可以由企業牽頭組織創新聯合體,承擔一些重大的、戰略性的課題,并加以市場化、產業化,這是企業最能有所作為的一個方面。
2、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
強化我國新型電力系統的戰略科技力量,是在新的歷史時期遇到的重大課題,需要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以及新型舉國體制優勢。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組織過“兩彈一星”等重大項目,體現了舉國體制的優勢。改革開放后,我國曾一度弱化了國家作為創新組織者的角色。但是,一些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大科技課題,僅僅依靠一個企業、一家科研機構或者一所大學,很難完成。研究和實踐顯示,通過國家作為創新資源的組織者,更有可能集中國家的財力、物力、人力來解決重大問題,例如,在新型舉國體制下,我國取得了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導航等重大項目的成功。
一些“卡脖子”的技術問題,如芯片、新材料、生物醫藥、航空發動機等,不是今天才存在的,而是存在了幾年甚至二三十年。過去,很多人認為可以通過國際市場采購,但在國際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往往事與愿違,甚至給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帶來不利影響。在新形勢下,需要統一思想,各方合力解決“卡脖子”的技術問題。我們過去強調“自主創新”,現在強調“科技自立自強”。這個變化意味著我國科技“不但要立起來,還要強起來”――不僅僅是高鐵跑起來、大飛機飛起來,其內部的核心技術、核心裝備、零部件也都要能夠自己做出來。
由此看來,“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尤為重要。在健全新型電力系統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制時,需要注意如下問題:
首先,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基礎是“政產學研金用”協同創新,其本質是著力完善科技創新的利益共享共贏機制,讓合作方都能得到合理利益,形成密切的創新利益共同體。因此要優化和強化技術創新體系頂層設計,明確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在創新鏈不同環節的功能定位,激發各類主體創新的激情和活力。
其次,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需要“揭榜掛帥”機制。可以向全社會張榜公布,組織方擔負起“出題者”的角色,從全社會選擇創新團隊,做到誰有本事誰來、創新不問出身。通過“揭榜掛帥”,匯聚最強大最合適的科研團隊,盡快突破各個重點產業的“技術堡壘”。
再次,要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電力系統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模式。充分發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電力企業等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者作用,探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模式。可以參照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的模式,組建新型電力系統產業投資基金,充分發揮政府財政、央企資金等投入的杠桿作用,帶動社會資本和國際資本等投入,通過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等模式,助力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及產業化。
3、將科技創新資源用在“刀刃”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對于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應該將科技創新資源用在“刀刃”上,圍繞新型電力系統的短板和薄弱環節,以“卡脖子”技術為切入點,加快攻克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支撐打造世界領先的新型電力系統。
具體建議如下:
一是摸清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現狀。要全面梳理新型電力系統產業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產業技術基礎等“四基”的對外依賴情況,重點圍繞那些技術或工藝目前尚無法找到替代的產品,全力開展技術攻關,做到缺什么補什么。
二是制定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案。盡快篩選關鍵核心技術的“備胎技術”和“備選方案”,變被動為主動;對“卡脖子”技術,如果找不到“備選方案”,應該盡早組織、動員各方力量進行攻關。
三是完善創新鏈,補齊短板,鍛造長板。這需要從創新思路、設想、假說等開始,滲透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研發、中試、產業化和商業化的全鏈條、全周期,涉及研究開發、金融投資、人力資源、組織變革和管理營銷等多個領域。創新自強殊不易,尤需業界勇登攀。
四是重視基礎研究,筑牢技術攻關根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需要完善重大科技綜合基礎設施、布局國家實驗室、優化重組現有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在具有優勢的領域,應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加快實現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
五是組建新型電力系統的一流科技創新團隊,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人才基礎。“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電力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需要科技人員的聰明才智,更需要創新團隊的協同攻關,要完善選人用人機制和激勵機制,充分激發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的活力。
六是加快新型電力系統關鍵核心技術成果的轉化,實現創新鏈、產業鏈和資金鏈的融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徹底打通關卡,破解實現技術突破、產品制造、市場模式、產業發展‘一條龍’轉化的瓶頸。”在新型電力系統創新發展中,要進一步打通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之間的鏈條,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果轉移轉化,形成產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