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電網平衡特征發生深刻變化
在業內人士看來,新能源占比增大給電力平衡帶來新的挑戰,電網平衡特性也隨之發生深刻變化,從傳統的“依賴常規電源”轉變為“高度依賴新能源”,從“電力電量富余”轉變為“電量整體富余、電力部分緊缺”新形態,平衡安全將成為電網清潔轉型過程中的主要矛盾。
記者從陜西省電網公司了解到,以新能源出力創歷史紀錄的4月4日為例,新能源一天之內最大峰谷差達到963萬千瓦,占當天最大負荷的47%。今年以來,平均峰谷差達到517萬千瓦。新能源的不穩定性決定了其有效支撐電力平衡的難度大。
“在新能源高比例接入電力系統后,常規電源不僅要跟隨負荷變化,還要平衡新能源出力波動。電網負荷變化規律性強,用電高峰、低谷明顯;風電出力隨機性、波動性強,預測難度大,大規模接入后極大增加了電網平衡困難。”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祖煜表示,“如今,電網系統調峰能力存在缺額,不足以支撐高比例新能源消納。2030年,若保證新能源100%全額消納,國家電網經營區的調峰能力缺額為3.98億千瓦;若保證新能源利用率95%,國家電網經營區的調峰能力缺額為1.96億千瓦。”
華北能監局曾預測,2021年迎峰度夏期間,華北電網最大負荷預計2.7億千瓦,同比增長9.3%,存在約200萬千瓦缺口,但如遭遇持續高溫悶熱天氣,最大負荷預計2.8億千瓦,電力缺口可能達1200萬千瓦。同時,京津唐電網、河北南網和蒙西電網也都預計將出現不同程度電力缺口。
國家能源局近日發布的2021年6月各省級區域新能源并網消納情況顯示,北京、浙江、江蘇、上海、江西等15個省1-6月的光伏利用率達到100%;天津、安徽、福建等14個省前6個月風電利用率達100%。雖然我國新能源消納能力有所提升,但應對高比例新能源并網調峰問題仍是未來需重點解決的難題。
特別是今年的迎峰度夏,電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暴雨、臺風、高溫、大比例新能源消納等多重因素疊加,使電網安全穩定運行面臨極大考驗。為應對極端天氣下的負荷激增,多地電網企業因地制宜探索實踐了需求側響應,實現了電網運行模式從傳統的“源隨荷動”向“源網荷儲互動”模式轉變。
2、新能源高比例并網加劇挑戰,挖潛需求響應優勢應對調峰
在碳達峰、碳中和以及電力需求快速增加的背景下,多省按下新能源轉型的加速鍵,目前已有21個省市公布了“十四五”能源規劃,16個省份明確了超258GW的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目標。
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目前,全國6個省新能源裝機占比超過30%,局部地區已形成了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例如,今年4月4日江蘇新能源出力創歷史紀錄,最高達2370.5萬千瓦,當時在江蘇省用電負荷和發電出力中的比重首次雙雙突破40%。再如,今年4月30日陜西新能源發電首次突破千萬千瓦大關,同比增長59.2%,首次超過火電發電電力,承擔了當時陜西省用電負荷的53.7%,成為當時網內發電電力最大的電源類型。
多位業內人士對記者直言,隨著新能源高比例并網,疊加多地刷新用電最大負荷紀錄,今年或成為供電形勢最嚴峻的一年。今年電網迎峰度夏最大的一個特點是,新能源消納占比越來越大。預計“十四五”期間,新能源高比例并網將從局部向全國擴展,給迎峰度夏期間的電力調配帶來更大挑戰。
國網浙江電力調度控制中心副主任項中明直言,近年來,浙江省新增電源以風光新能源為主,而新能源電力供應受天氣影響,隨機性波動性較大。“加之浙江電力供應高度依賴四川、寧夏等送端和周邊省份的支援,今年迎峰度夏期間全國送、受端供需平衡都偏緊,同時華東區域各省電力需求都有較快增長,跨省支援浙江能力下降,省外來電不確定性很大。”
如何緩解電力缺口?實際上,電網企業像個管道商,此前在供給側做了很多工作,目前正在消費側、需求側深度挖潛。例如,山東省萊蕪供電公司已將需求響應推廣到電力用戶、負荷聚合商、虛擬電廠運營商、新能源發電企業四類用戶,近日有13家企業客戶自主參與電力需求響應,原目標響應負荷4萬千瓦,實際最大響應負荷為11萬千瓦,超過目標值175%,緩解了電力供需矛盾。
“浙江省電網公司今年應對迎峰度夏的最大特點是大力推動需求響應。”國網浙江電力營銷部副主任沈百強表示,需求響應是供電公司根據電網供需平衡的需要,向電力用戶發出減少或者增加用電的邀約,電力用戶自愿響應并在約定時間內短時優化用電負荷,達到削峰填谷的作用,緩解電力供需矛盾,保障電網穩定運行。
作為有別于“有序用電”的一種市場化模式,參與需求響應的用戶可以獲得相應的補貼,從而激發了電力用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沈百強介紹,在今年初嚴寒期間,他們就通過需求響應的方式,有效緩解了電網供需壓力,平穩度過用電高峰,最高響應負荷達到650萬千瓦。“目前,我們已經在全省建設儲備了千萬千瓦的需求響應資源池,且具備了最高用電負荷5%以上的削峰能力,同時實現了從潛力挖掘、響應實施、補貼發放等全業務過程線上化、數字化,使響應更加精準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