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交易地方試點進行10年之后,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正式“開鑼”。9點30分,首筆碳交易撮合成功,價格為每噸52.78元。
據悉,首批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的行業為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超過2162家,碳排放總量超過40億噸二氧化碳。
如果以此計算,中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成為全球范圍內,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那么全國碳市場如何參與?如何交易?如何監管?如何優化?
細節一:個人能否參與?
據了解,全國碳市場運行初期,首批參與者是控排企業(火電等企業),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暫不會參與。
但這并不意味著,個人無法參與碳交易。在此前試點階段,個人就可以通過自愿購買碳減排指標。比如,北京環交所提供個人碳足跡的計算方式,并可在其官網上直接購買碳減排套餐。
相信未來,隨著氣候變暖的加劇和碳排放量的逐年增加,個人碳交易會受到更多關注,相應的支持政策也會盡快出臺。
細節二:碳價格將會是多少?
7月16日,全國碳市場開盤價格是48元/噸,首筆碳交易的價格為52.78元/噸,這兩個價格,都高于近兩年試點地區的加權平均碳價――40元/噸。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此前表示,碳價過高和過低都不好。碳價過低,將挫傷企業減排的積極性;碳價過高,也將導致一些高碳企業負擔過重。
業內人士表示,全國碳市場啟動首年,碳價格在40~50元/噸將比較合理。
細節三:怎么交易?有哪些產品?
2021年,現貨仍將是全國碳市場最主要的交易品種,交易方式將以掛牌交易和協議轉讓為主。
但參與碳交易的業內人士認為,碳遠期產品、期貨產品也會進入研發序列,并在未來數年內進入市場。同時,考慮到全國碳市場前期市場流動性不強,碳基金等創新產品仍有待培育。
細節四:碳市場怎么監管?
監管是市場得以推進的重要保證。業內人士指出,全國市場統一后,預計碳市場主管部門將對碳市場的穩定性進行嚴格監管,一旦出現嚴重的市場擾動,監管部門將采用一些手段進行調節,其中,配額拍賣將是主要的監管手段。
細節五:與電力市場怎么配合?
全國碳市場的覆蓋范圍延續了試點時期的做法,同時納入了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
業內人士指出,在試點初期納入間接排放時,一個很重要的考量因素是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滯后,電力作為市場經濟下的商品屬性體現不充分,所以發電側承擔了碳排放成本后,并沒有能力和機制允許碳排放的成本向下游傳導,引導全社會節能降碳。
基于這一考慮,碳交易試點基本上把電力消費的間接排放納入了碳市場的覆蓋范圍。盡管歷經多年的電力市場改革和地方試點之后,市場交易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有所上升,但仍不到1/3(2020年上半年的數據為28.6%)。
因此,后期全國碳市場的制度建設和完善,還需要高度關注全國電力市場相關政策的出臺和發展情況,及時做好制度的協同,讓兩種高度市場化的機制強強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