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三年打贏長沙電網“630攻堅”戰,長沙電網最大供電能力提升至1000萬千瓦,較2017年提升58%。
國內首家混合所有制的省能源大數據公司在湖南掛牌成立。
向供區內48個貧困縣投入農網改造資金37.9億元,全省農網戶均配變容量提升至2.23千伏安。
……
1月22日,湖南省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國網湖南電力服務“三高四新”戰略、助推湖南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舉措與成績亮眼,為湖南擘畫的宏偉藍圖在三湘大地落實落地提供強勁的電力保障。
湖南省工信廳總工程師黃學工、省能源局常務副局長歐陽曉風回答記者提問。國網湖南省電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戴慶華發布新聞并回答記者提問。湖南省委宣傳部二級巡視員姚偉紅主持發布會。
其中,國網湖南電力在過去一年來施行2020年行動計劃所取得的成績引人注目。
雅江直流線路工程貴州段、湖南段全線架通。
連續三年打贏長沙電網“630攻堅”戰,長沙電網最大供電能力提升至1000萬千瓦,較2017年提升58%。
同時,國網湖南省電力有限公司全力加速推進智慧電網建設。
國內首家混合所有制的省能源大數據公司掛牌成立,能源大數據平臺正式上線。
電力大數據成果廣泛應用,疫情期間,電力數據看企業復工復產為各級政府提供252份日報告、階段性分析報告。
組織“擴需增發”和“減棄擴需”專場交易,實現專場交易電量40億千瓦時,降低用戶成本4.1億元,拉動售電量增長41億千瓦時、推動完成懷化高新區、長沙高新區等6個園區的增量配電試點項目建設,成功獲得電力業務許可證并實體運營,售電側改革進一步深化。
推行“陽光業擴”“三省”“三零”服務,實現零證辦電,高壓客戶、低壓小微企業平均接電時長同比分別下降22.36%、45.16%,節約客戶辦電成本約14.1億元。
公司系統廣大員工全力為抗擊疫情提供服務保障,文章、袁國平兩位同志入選“抗疫群英譜”宣傳典型。
秉承以客戶為中心、以可靠性為主線,全力推進“兩降一控”專項行動,成效顯著。
成功應對雨雪冰凍、持續高溫、抗洪保電等挑戰。
公司10千伏配變平均停運時長同比壓降45.04%,全年累計多供電量2.355億千瓦時。
向供區內48個貧困縣投入農網改造資金37.9億元,全省農網戶均配變容量提升至2.23千伏安。
全額消納光伏扶貧電量7.6億千瓦時,結算發電收益4.1億元。
精心選派268人定點幫扶133個村,全部貧困村和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面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高考考生精準招錄培養供電服務職工354人,采購扶貧農產品3800余萬元。
以充電樁為基礎、車聯網平臺為主導、市場發展為方向,實施電動汽車“百縣千樁萬聯億度”工程,完成湖南省充電設施智能服務管理平臺建設投運上線,接入充電樁1.5萬個,有效帶動全省新能源汽車發展。
經濟社會健康和快速發展需要可靠的電力供應保障,省能源局常務副局長歐陽曉風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介紹,2020年湖南省完成電網基建投資240億元,同比增長20.69%,建成望城、南岸等500千伏輸變電工程,投產110千伏及以上線路2394公里、變電容量1528萬千伏安。
盡管受疫情影響深遠,但自4月開始,湖南全省復工復產效果明顯,經濟快速企穩回升,拉大電力快速增長。歐陽曉風介紹,4-12月全社會用電量增長7%,迎峰度夏期間,全省最大負荷達到3332萬千瓦,連創新高。而在迎峰度冬期間,最大負荷達到3248萬千瓦、日用電量達6.49億千瓦時,均創冬季歷史新高,“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17.8%、19.1%,整體來看電網建設基本滿足經濟社會用電發展需求。”
歐陽曉風表示,2021年,將持續抓好爭取外電、協調火電、平衡水電等工作。其中,將大力推進華潤鯉魚江電廠(196萬千瓦)盡快實現靈活轉供湖南,推動神華永州電廠2021年雙機投運(200萬千瓦),推動平江電廠兩臺百萬機組早日投運。推動“新能源+儲能”協同發展模式,強化發電保障能力。
同時,加快推進南昌―長沙特高壓交流工程建設,力爭2022年上半年建成投運,促請上級部門早日核準荊門―長沙特高壓交流工程,保障祁韶直流和雅中直流滿送湖南。
還將研究制定更加合理的峰谷電價政策,引導企業削峰填谷,深化“經濟+行政”調節手段。
“便利化、透明化、標準化、規范化”,是國網湖南電力致力構建的服務模式,它將持續壓減客戶辦電時間和成本,切實提升服務效率和服務水平。
比如,在長沙城區范圍內,“不動產轉移登記與電表聯合過戶”已做到了一次受理、一次辦結,打通了國家政務服務平臺與電力營銷服務信息系統,辦電政務信息實現融合共享。
在國家大力推進優化營商環境的背景下,湖南在優化電力營商環境方面有多項舉措取得了用戶認可。湖南省工信廳總工程師黃學工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目前,國網湖南電力通過“網上國網”APP、微信公眾號、95598網站、營業廳等線上線下服務渠道,公開了電費電價、收費項目及標準、服務規范、驗收標準等公示類信息,使得辦電費用收取實現公開透明。
同時,國網湖南電力還進一步精簡業擴報裝資料種類及數量,壓縮客戶接電時間,對于具備條件的低壓業擴工程,大力推廣“當日送”服務。去年以來,11.5萬戶居民、1.7萬戶小微企業客戶實現當日報裝、當日送電。
黃學工介紹,下一步,國網湖南電力還將加快實施“獲得電力”提升專項行動,實現低壓非居民“三零”服務全過程辦電時間壓減至20個工作日以內,經營區域城區160千瓦及以下、農村地區100千瓦及以下的小微企業用電報裝“零投資”,同時深化“互聯網+服務”應用,打造“業務線上申請、信息線上流轉、進度線上查詢、服務線上評價”辦電的服務新模式,讓辦電更省時、更省心、更省錢。
電能是清潔、高效、安全、便捷的二次能源,然而,湖南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僅為18.85%,同樣這組占比在浙江、江蘇等經濟發達省份卻已超30%。
這讓我們看到了差距。
國網湖南省電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戴慶華表示,國網湖南電力將持續拓展電能替代廣度深度,努力提高全社會電氣化水平,為湖南能源清潔低碳轉型貢獻電網力量。
具體措施將包括:
大力實施電能替代,充分利用電力市場化交易政策,廣泛推廣鑄造中頻爐、陶瓷電窯爐,開展燃煤自備電廠清潔替代,在企事業單位、醫院、學校、酒店、寫字樓推廣全電空調、全電廚房,打造一批綠色智能制造、全電冷鏈物流、全電景區、綠色校園、南方清潔采暖等示范項目。
積極落實長江大保護、“交通強國”戰略要求,持續推動省內重點港口碼頭岸電設施全覆蓋,打造岳陽錨地岸電示范項目,促進湖南水運綠色發展。
強化政企協同和行業協同,建立多樣化、常態化、細微化的宣傳機制,形成政府主導、電網引領推動、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合力,促進湖南終端用能清潔化、電氣化、智能化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對能源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打好湖南電網1008億投資建設攻堅戰,2021年電網投資再創新高。
加快推進南昌-長沙、荊門-長沙交流特高壓工程建設,爭取雅江直流投運后電力入湘。
保障平江、永州等新上大型火電電源可靠接入,提升電力供應能力。
圍繞湖南省“一核兩副三帶四區”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可持續的電力供應。
實現低壓非居民“三零”服務全過程辦電時間壓減至20個工作日以內。
實現經營區域城區160千瓦及以下、農村地區100千瓦及以下的小微企業用電報裝“零投資”。
打造“業務線上申請、信息線上流轉、進度線上查詢、服務線上評價”辦電服務新模式。提高電網故障搶修效率,努力縮短故障停電時長。
全力爭取省外電力支持,調動負荷側資源參與電網運行,提高火電運行靈活性,確保高峰用電時期電力可靠供應。
推進線下供電營業廳轉型升級,提升客戶現場服務體驗,為老年人客戶提供差異化溫情服務。
積極推進城鎮老舊小區供電設施改造和城市居民小區“專改公”,促進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提升。
投資建成2000個以上快充樁,基本形成覆蓋“省、市、縣、鄉、村+高速”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網絡。
高質量投運邵陽、婁底、郴州、永州4個儲能電站,解決局部電網輸送瓶頸。
推進省內16家優質企業接入國網公司電工裝備智慧物聯平臺,實現電工裝備需求側、供給側、第三方等各方信息實時交互共享,增強湖南省電工裝備制造商的核心競爭力。
依托湖南能源大數據智慧平臺,迭代完善、深化應用湖南電力環保智慧監管平臺、國網智慧能源綜合服務平臺等,為湖南省能源行業提供數據賦能。
積極參與智慧城市建設,推進電網企業站址、桿塔、溝道、光纜、數據中心站等基礎資源對外開放共享。
增強電網科技創新核心競爭力,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能源互聯網科技創新尖端技術、拳頭產品。
不斷擴大交易規模,爭取2021年市場化交易電量規模超過600億千瓦時。
繼續深入推進“擴需增發”“減棄擴需”兩類專場交易,創新開展分時段交易、充電負荷綠電交易,降低企業用能成本。
積極配合政府做好增量配電業務改革相關工作,優質高效做好試點項目并網服務。
落實省政府“民生十件實事”要求,加大農網改造力度,增強農網供電保障能力。
加強光伏扶貧電站電網側設備監測和運維,全額消納上網電量,及時結算發電收益,確保脫貧村、脫貧群眾及時獲得“陽光財富”。
落實好“繼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要求,深入推進電力消費扶貧,拓展扶貧產品銷售渠道,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免費為客戶提供電能替代咨詢、電能監測與能效診斷、能效服務交易撮合與成效評估、需求響應咨詢服務與成效評估服務。
推廣節能、多能供應、清潔能源、新興用能服務。
引導省內工商業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城鄉居民等實施清潔電能消費替代60億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等排放625萬噸;打造岳陽錨地岸電示范工程,減少長江流域污染排放,以實際行動守護一方碧水藍天。
深挖客戶側可調節負荷資源,保障電網安全、服務民生用電。
延伸閱讀:
湖南要爆發?國網湖南電力董事長:實施儲能重大專項、大力發展儲能
國網湖南電力董事長孟慶強指出,預計2021年將棄風14.44億千瓦時、棄光3.36億千瓦時;實施儲能重大專項,大力發展儲能,將推動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促進省能源清潔轉型。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教授羅安指出,未來將重點開展開發先進的鋰離子和釩液流電池儲能系統,研發高性能的儲能并網設備,完善儲能并網規范等工作。
1月21日上午,湖南省科技創新重大項目新聞發布會在長沙召開。湖南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童旭東發布新聞。
發布會上,湖南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童旭東介紹:
2020年,圍繞國家戰略、科技發展前沿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立項實施省科技重大專項2項、科技創新重點工程2個。其中“大規模儲能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重大專項,財政支持經費4200萬元。該項目對接國家清潔能源戰略,針對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穩定性差、消納困難、對電網沖擊大、抽水蓄能效率低等問題,研發大規模儲能系統,建立儲能電站,開發智慧管理系統平臺,研發交直流平穩換相和電網電壓穩定的技術與裝備,并開展試驗示范,解決湖南電網“強直弱交”等結構性問題帶來的安全隱患,推動湖南省儲能技術與產業高質量發展。
下一步,省科技廳將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牢牢把握“四個面向”,堅持技術突破與產品創新并行,研發攻關與集成應用示范并重,組織凝練重大科研任務,不斷完善省科技創新重大項目的組織實施機制,為增強我省原始創新能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戰略支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新湖南,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實施儲能重大專項對湖南能源電力的發展有什么積極作用?
國家電網湖南省電力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孟慶強: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作出鄭重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到2030年,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總書記的承諾既體現了中國主動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貢獻擔當,樹立了負責任大國形象,也是對國內的動員令。
國網湖南電力充分認識到能源轉型的重要性、緊迫性,近年來新能源裝機并網規模持續擴大,截至目前,全省風、光新能源裝機規模965萬千瓦,占裝機總規模的21.1%,在推動全省低碳發展中發揮了引領和表率作用。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我省能源電力需求持續增長,清潔能源消納難、電力供應緊張等問題日益凸顯。
一方面,我省用電負荷波動大,最大日峰谷差率接近60%,位居全國第一,電網調峰和運行難度較大,同時,新能源發電高峰與用電負荷高峰存在時間錯位,導致新能源發電利用困難,預計2021年將棄風14.44億千瓦時、棄光3.36億千瓦時。實施儲能重大專項,大力發展儲能,在用電低谷時段將原本不能消納的“棄風、棄光”存儲起來,并在高峰時段釋放,推動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促進我省能源清潔轉型。
另一方面,湖南缺電,預計“十四五”期間最大電力缺口達800萬千瓦以上,引入外來電是全省能源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祁韶直流投運后,湖南進入特高壓時代,但由于湖南電網“強直弱交”特性,祁韶直流穩定運行必須有相應火電機組旋轉備用作為支撐,限制了祁韶直流的輸送能力。實施儲能重大專項,大力發展儲能,相當于在電力系統中配置大型“充電寶”,既能在用電緊缺時段提供有效電力支撐,極大緩解電力供應能力不足問題;也能顯著增強電網事故備用能力,釋放省內火電機組產能,切實保障我省能源電力安全。
考慮到這些因素,我們認為,實施儲能重大專項,大力發展儲能技術對于推動我省能源結構轉型、實現碳達峰目標以及保障全省能源電力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實施儲能重大專項對湖南儲能產業的帶動效果如何?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教授羅安:
儲能重大專項的立項體現了省委省政府、以及科技廳對湖南省儲能產業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實施儲能重大專項將對湖南儲能產業形成良好的帶動效果。
湖南省儲能產業基礎較好:
一是產業聚集效益明顯,初步形成了基礎原材料→先進儲能材料→儲能產品→廢舊動力電池梯次利用與循環回收再利用,形成了具有一定優勢的儲能產業鏈。
二是產業結構和產品優勢不斷增強。我省儲能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的技術水平、研發能力和產能居全國前列;退役電池梯度利用與循環回收再利用有一定優勢。
三是應用示范初見成效。湖南省電力公司已建成多個儲能電站,裝機規模已達12萬千瓦時,近期在建規模達12萬千瓦時,儲能裝機規模位處于全國前列。
儲能重大專項是針對省儲能技術和產業發展中難點和痛點問題,重點開展三個方面的創新和推廣應用工作:
一是開發先進的長壽命、高倍率,循環次數高的鋰離子儲能系統和釩液流電池儲能系統,提升我省企業研發大規模儲能系統的能力。
二是研發高性能的儲能并網設備,完善儲能并網規范,解決儲能與電力系統互動能力不夠的問題,實現儲能與電力系統的深度融合。
三是嘗試在商業模式上做一些創新,提升我省儲能的獲利空間,促進儲能的商業化應用。
同時,專項將充分挖掘湖南電力儲能市場潛力,推動新能源+儲能發展模式落地實施,促成一批電源側、電網側和用戶側儲能示范工程建設,帶動我省儲能技術進步,打造儲能先進制造業高地,助力我省“三高四新”發展戰略實施,推動我省儲能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