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電力現貨改革試點因“不平衡資金”問題被迫推遲一事,日前在行業內成為熱門話題。尤為值得注意的是,這并非電力現貨改革首次遭遇“不平衡資金”的挑戰:在2002年啟動的上一輪電力體制改革中,東北電力市場改革也曾因出現巨量“不平衡資金”而被迫停擺。10多年過去了,“不平衡資金”竟又一次成了電改“攔路虎”,必須引起各方高度關注和重視。
電力市場化改革是我國能源領域市場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能源領域中早已實現市場化改革的煤炭行業和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油氣行業相比,電力行業的市場化價改明顯滯后。雖然近年來我國持續大力推進電價市場化改革,但迄今仍有相當高比例的電量采用政府定價模式,與市場化目標相去甚遠。例如,2019年我國市場化交易電量約2.3萬億千瓦時,僅占全社會用電量的32%,即超過2/3的電量仍采用非市場化定價。電力行業面臨的市場化改革任務之艱巨由此可見一斑。
電力體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還原電力的商品屬性,讓電價真正甩掉“非市場化”的帽子,實現市場化。由于現貨市場具有發現價格的功能,所以現貨市場改革一直被認為是電改成功與否的關鍵評判標準,并因此成為電改的重點、難點。在此背景下,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啟動的8大現貨市場改革試點能否順利推進,已不僅僅是一省一地的行業動態,而是直接事關全國電改走向的關鍵一環。
梳理山東現貨試點運轉情況不難發現,價格“雙軌制”是催生“不平衡資金”的問題之源。雙軌制是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中采取的一種特殊的價格管理制度,即對同一種商品實行兩種不同的定價機制:一種是計劃定價,另一種是市場定價。例如,在煤炭領域,電煤價格也曾長期實行雙軌制,彼時采用計劃定價的電廠,可以以較低的價格買煤,否則就只能花高價從市場上買煤,這在當時也引發了不公平競爭的嫌疑,廣受詬病。隨著改革走向深入,煤炭行業最終于2013年取消雙軌制,電煤價格實現完全市場化。
在山東的現貨試點中,新能源發電、核電、外送電等在新一輪電改政策中屬于“優先發電”電源類型,其電價也由相關政府主管部門確定,且價格相對較高,而煤電價格則由市場競爭決定,且價格通常較低,屬于典型的電價雙軌制。
但從實踐效果來看,雙軌制相當于同一條道路上同時允許靠左和靠右行駛,必將導致混亂。例如,在山東試點中,電網企業需要高價購入“優先發電”電力電量,但只能以相對較低的市場化電價賣出,導致收支不平衡。按現有政策,這一問題只能通過讓“優先發電”分攤來解決,而分攤實際上是重新切走“優先發電”的收入蛋糕,這將導致主管部門無法兌現其作出的“保量保價”等保障性承諾,有違相關扶持政策的初衷。換言之,雙軌制及其導致的不平衡資金問題是一個“死結”,必將傷及電改進程。取消電價雙軌制勢在必行。
行百里者半九十。新一輪電改已經進入現貨試點攻堅期,困難挑戰之大前所未有,此時尤其需要主管部門和行業企業拿出更大的改革魄力、謀定更科學的推進方案。可喜的是,本輪電改在輸配電價改革、發用電計劃放開、電力市場建設、交易機構組建、售電側改革等方面均已取得顯著進展,積累了大量經驗,加之全國電力供需一改歷年來的“緊平衡甚至短缺”局面,呈現出長期寬松發展態勢,這都為電改攻堅創造了電力史上不曾有過的良好改革生態。手握豐富的試點經驗、面對優越的改革條件,能源電力人不應該也完全沒有理由讓電改重蹈覆轍、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