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大數據規模大、分布廣、類型多,涉及電力系統的各個環節,涵蓋電力生產與消費的各個角落。這海量的數據背后蘊含著電網運行方式、電力生產方式及客戶消費習慣等信息。隨著“新基建”熱潮的掀起,數據作為生產的新型驅動將迸發更多活力。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積極提升數據管理能力,深挖電力大數據價值,與能源生產、消費等多方數據融通發展,加速構建起智慧互動的能源生態圈。
新技術催生新的社會形態,引領人類進入新階段。伴隨互聯網的發展,信息技術已成為當代最先進、最活躍的生產力。
信息技術的創新發展為我們打開了新大門。在浙江烏鎮舉行的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馬云提出,人類已經從IT時代走向DT時代,IT時代是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為主,而DT(Data Technology)時代,它是以服務大眾、激發生產力為主的技術。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促使數據成為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最大化地挖掘數據價值是提高生產力的關鍵,由此,大數據也成為企業角逐的新戰場。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產業發展迅猛,企業數據呈現爆發式增長。然而,目前只有不到2%的企業數據被存儲下來,這2%的數據中也僅有10%被用于數據分析。
數據如果沒有被深度挖掘利用,就只是一盤互不相識的散沙,產生不了任何能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各地健康碼、行蹤軌跡分析、患者流調溯源等都體現出大數據應用的價值,各地大數據挖掘的能力也高下立判。
為保護生態環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加快推進能源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成為我國能源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的發展也推動數字革命興起,正在深刻影響著能源電力行業發展。國家《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構建“互聯網+”電力運行模式,通過“互聯網+”與電力工業的融合,健全完善互動用電服務體系,另一方面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提升信息平臺承載能力和業務應用水平,提高電力系統信息處理和智能決策水平。
在新一輪能源革命中,電能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預計到2050年,我國能源發展會出現“兩個50%”,即在能源生產環節,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會超過50%;在終端消費環節,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會超過50%。在此背景下,電網作為能源轉換輸送的重要載體,亟須加快數字化轉型升級,助推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
事實上,電力行業自動化、信息化水平較高,用于大數據采集、傳輸和應用的基礎設施基本具備。電力大數據是海量的,涉及到發電、電網、用電、經營管理等多個方面,貫穿源-網-荷-儲以及企業經營管理全環節,且主要伴隨電力生產和消費實時采集,數據真實性很高。以電網為例,截至2019年年底,國家電網運行著超過15億臺電網設備,累計接入4.97億只智能電能表,日均95598營銷工單20余萬個……這些海量的電力數據為進一步的模型構建和計算分析打下了堅實基礎,充分挖掘這些數據的價值有利于進一步提高電網的智能化水平。
一直以來,國家電網高度重視提升數據管理能力,挖掘數據價值。2015年以來,國家電網陸續發布《國家電網公司大數據應用指導意見》《國家電網公司關于營銷大數據應用工作的指導意見》等,在服務政府、電網生產、經營管理和優質服務等領域進行大數據分析深入研究和應用。此外,國家電網還組建了國網大數據中心,推進建立了兩級數據目錄,構建了數據管理體系。《國家電網有限公司2019社會責任報告》顯示,自成立之后,國網大數據中心開展了數據盤點治理,完成了52套一級部署系統12.4萬余張數據表的盤點,梳理了2.5萬余張有效表、維護了32.3萬余個字段和元數據信息,在線統一發布了50套系統目錄。在此基礎上,國網大數據中心進一步完善了數據共享機制,推動了數據應用,圍繞客戶用電行為等12個方向培育了40個大數據應用成果,發布了7個服務域、221個服務項目的服務目錄,規劃了148項數字產品服務政府科學決策、服務企業智慧運營,以及服務居民趣味用能。
我國的電網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復雜的電網。通過這張龐大而有序的網絡,電能從發電廠輸送到千家萬戶。在這張龐大的電網中,配電網是和終端客戶直接密切聯系的。如果配電網發生故障,將直接影響人們的用電體驗。
以前,停電故障發生后,客戶先報修,供電員工才到現場處理,無形中延長了故障處理時間。現在,國家電網在電網設備上安裝了智能感知終端,實現營配調數據貫通,可以大大縮短故障處理時間。在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南京溧水區供電公司完成了營配調業務全過程流程貫通,試點建成了營配感知合一的智慧臺區。配網智能輔助分析實現了故障處理由“事后分析”轉向“事前預警”,故障研判時間由“分鐘級”縮短至“秒級”,配網搶修工單同比下降28.5%,平均搶修時長縮短40%,大大降低了停電給客戶帶來的影響。
用電數據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經濟發展狀況如何,查查用電量便一目了然。通過對用電數據、宏觀經濟數據、企業經營數據等的綜合分析,電網企業還可以預測未來經濟趨勢,預警行業景氣,支撐產業結構優化調整。
3月27日,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率先在國網系統內完成了8.0云平臺和數據中臺建設,與公司總部統一云管成功對接,為國網“一朵云”建設邁出了第一步。
8.0云平臺和數據中臺有什么特別之處?它采用了安全自主可控技術,完成了鯤鵬架構下的云和數據中臺搭建,打造了國家電網系統內首個基于云化鯤鵬的電網數據中臺。國網天津信通公司數據中臺建設負責人張倩宜表示:“云平臺為各種業務系統提供靈活豐富的網絡、計算和存儲環境,數據中臺就像‘數據集中營’,營銷、用電采集系統中的海量業務數據可以對企業用電情況精準‘畫像’,繪制天津市各行各業的復工復產全景圖譜,為市內各區、各部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數據支撐。”
電力大數據的價值還遠不止于此,它還可以和各行各業的數據互聯互通,產生更大的作用。國網大數據中心主任王繼業說:“電力大數據的數據鏈完整、真實且閉環,與氣象、社會經濟、公共事業、地理信息等外部典型數據融合后,其價值可以產生‘1+1遠大于2’的效果。”
在四川,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與四川省稅務局建立聯合工作機制,共享企業增值稅發票和用電數據,創新推出了“稅電指數”,更加全面地反映工商企業購入、生產、運營、銷售狀態,監測范圍涵蓋全省253萬企業用戶,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更為及時、準確的咨詢意見。
在重慶,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加強與銀行業務融通,精準對接復工企業融資需求,挖掘電力數據價值,輔助銀行識別復工企業生產現狀,發掘企業潛在融資需求,加快企業獲貸審批流程,切實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與此同時,區塊鏈技術也被廣泛用于電網的數字化轉型。國家電網在中央企業率先成立了區塊鏈專業公司――國網區塊鏈科技有限公司,全面強化區塊鏈在能源電力領域的應用落地,在新能源云、電力交易、優質服務、綜合能源、物資采購、智慧財務、智慧法律、數據共享、安全生產、金融科技等十大場景形成了具備典型性、高可行性的區塊鏈技術解決方案。
電力大數據這汪藍海的探索已經開啟,它實時記錄著我們生產生活的足跡,并為未來的經濟生活指引了方向。
隨著“新基建”的興起,工業互聯網受到更加廣泛的關注。與傳統生產方式不同,工業互聯網依靠數據驅動生產,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工業互聯網這個生態系統中,數據是核心要素。中國軟件評測中心副主任楊春立解釋說:“工業互聯網的本質就是構建一套數據采集、存儲、管理、計算、分析和應用的工業大數據資源體系,即將正確的數據在正確的時間傳遞給正確的人和機器,以信息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進而不斷優化制造資源的配置效率。”
大數據對工業互聯網的未來發展有多重要?工信部在《關于推動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的通知》中明確,將推動基礎電信企業建設高質量外網,鼓勵工業企業升級改造工業互聯網內網,打造高質量園區網絡,引導平臺增強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支撐能力,加快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建設。
自2012年“工業互聯網”這個名詞被提出以來,中國工業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的融合不斷加快。如今,工業互聯網已經滲透到包括工程機械、鋼鐵、石化、采礦、能源、交通、醫療等30余個國民經濟重點行業。具體到能源行業而言,能源互聯網是工業互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設能源互聯網,需要充分挖掘電力大數據的價值。電網企業擁有平臺、用戶、數據、品牌等豐富資源,上下游關聯企業多,有利于匯集各類資源參與系統調節,促進“源-網-荷-儲”協調互動,支撐新能源大容量高比例接入,不斷提高電網優化配置資源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和智能互動能力。
在青海省能源大數據中心,大唐青海公司的值班員通過電腦屏幕便可以實時監控戈壁荒灘上的光伏電站,并可以通過系統報警及時了解故障信息,再也不用駐守遠離城市的光伏園區。
青海省能源大數據中心由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運營,建成了國內首個集數據匯集、存儲、服務、運營于一體的新能源大數據創新平臺,是青海省首個工業互聯網示范平臺,已經吸引了全國不同地區22個服務提供團隊,有40家企業入駐平臺。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綠能數據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節譚告訴記者,通過使用大數據平臺,光伏電站運維可以節約40%的人力成本,實現了專業化管理、智能化運維、精細化收益。
電力大數據與多種能源互相融合發展,逐步形成了多能互補、智能互動、互聯互通的能源互聯網。如今,國家電網“網上國網”、智慧能源綜合服務、多站融合、現代(智慧)供應鏈、“源-網-荷-儲”泛在調度控制等一批示范工程初步建成,電力大數據正在積極為各行各業賦能,加速構建開放共享、互利共贏的能源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