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供電公司率先上線PMS2.5系統,實現營配調全線貫通;蘇州供電公司在蘇州古城區啟動”世界一流城市配電網”和“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兩網融合示范區建設,實現客戶用電體驗全面升級;鹽城供電公司上線“光伏結算機器人”,實現業務流與數據流的高度整合,光伏結算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常州金壇區供電公司著力打造“智能漁業”,得到全國水產養殖業關注;泰州供電公司打造出農業領域泛在物聯“新樣本”……
11月16日下午,國網江蘇省信息通信分公司(下稱“江蘇信通分公司”)泛在電力物聯網實驗室里,大屏幕上的物聯管理平臺顯示著安裝在試點區域的集中器、智能電表、配變終端等實時數據信息,江蘇信通分公司和百度、南瑞等廠商的20余名技術人員在屏幕前認真查看數據的變化情況。這是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下稱“國網江蘇電力”)打造的智慧物聯體系試點應用場景之一。
今年以來,在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三型兩網、世界一流”新戰略目標的指引下,江蘇信通分公司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先進通信技術,率先建成泛在電力物聯網實驗室,創建物聯管理平臺,加快實現數據的實時獲取、有效利用、融合貫通,共同挖掘“數據富礦”,打造智慧物聯體系,全力推進泛在電力物聯網在江蘇率先落地。
1
實時獲取數據,主動感知客戶用能信息
“您好,我們是供電公司的員工,您家有漏電情況,我們是來查看的。”
“啊,我家漏電了,我怎么不知道?”
11月15日上午10時,南京溧水區鳳麟水苑小區6號樓402室的陳女士,面對“不請自來”的溧水區供電公司檢修人員時一臉詫異。
經過一番溝通后,陳女士恍然大悟,并向檢修人員豎起了大拇指。
原來,鳳麟水苑小區是公司智慧臺區建設試點小區。通過智能終端采集的數據,溧水區供電公司員工判斷陳女士家中漏電,檢修人員主動上門服務查看,發現漏電原因是家中的冰箱冷凝短路,并為陳女士解決了漏電問題。
能夠及時感知客戶家中的用電數據異常,引導客戶安全用電,“暗藏玄機”的鳳麟水苑小區配電臺區網絡功不可沒。6月起,該小區試點建設智慧配電臺區物聯體系,實現臺區各節點、巡檢機器人等信息匯聚、計算與上傳;通過在小區配電房部署新型集中器和配電變壓器監測終端等設備,實現客戶用能信息分鐘級感知和故障的快速定位。
智慧物聯體系的建設是泛在電力物聯網實驗室的工作成果。今年4月,國網江蘇電力互聯網部和科技部多次召開泛在電力物聯網實驗室建設會議,制定建設方案,明確實驗室定位和建設方向。5月,國網江蘇電力建成國網首家泛在電力物聯網實驗室,其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負責智慧臺區建設方案的技術探索和驗證。實驗室建有基礎及數據實驗區、安全及通信實驗區、數據中臺實驗區、典型場景驗證區等4個實驗分區。在實驗室中,工作人員用智能電表、新型集中器和智能終端等真實設備模擬搭建出配電臺區場景,并打造出現實可行的電力物聯網智慧臺區架構,并對臺區電表從幾十分鐘級到分鐘級數據采集技術方案實景驗證,完成驗證方案設計,優化智能終端采集任務配置,明確全鏈條采集策略等。
經過反復驗證,實驗室技術人員實現了智慧臺區物聯體系對配電房內溫度、濕度、水浸、風機開關等數據和電表的電壓、電流數據的分鐘級高頻次采集與上傳,能夠實時獲知設備運轉和用戶用電情況。
2
有效利用數據,共同釋放發揮最大價值
實現智慧物聯,數據收集是基礎,數據計算是核心。
未來泛在電力物聯網產生的數據越來越多,將成指數級增長,若將物聯網數據全部集中在公司省級數據中心統一計算,則存在數據計算復雜、數據存儲空間龐大、計算結果無法實時反饋等諸多問題。
為此,國網江蘇電力泛在電力物聯網實驗室,研究打造了全省統一的物聯管理平臺,構建了“一核多邊”的云平臺架構。其中,“核”指的是“核心云”,“邊”是“邊緣云”。“核心云”負責調度全網資源,靈活編排網絡業務,對各地“邊緣云”統一管理;“邊緣云”負責實時處理當地數據,緩存后傳輸到“核心云”,接受“核心云”的調配。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邊緣計算對數據就近先進行一次初步處理,統一格式后,將最有價值的數據上傳。”江蘇信通分公司信息運檢中心副主任夏飛說。
例如,變電站內各處加裝攝像頭,攝像頭間隔拍攝站內設備圖片,并將圖片通過“邊緣云”自動處理壓縮上傳至國網江蘇電力“核心云”。“核心云”通過部署人工智能服務建立設備狀態圖像識別模型,根據變電站內攝像頭所攝模型不斷改進模型精度,并下放至各“邊緣云”,再由“邊緣云”對圖片進行自動識別,及時發現設備異常,自動產生告警狀態。
“原先終端的數據大量直接傳到‘核心云’,對‘核心云’造成極大壓力。”夏飛表示,“現在設置‘邊緣云’,篩選有價值的數據后再上傳至‘核心云’,有效提高了數據處理效率,進而提升了變電站內設備監測的實時性和精確性,有力支撐了智慧物聯體系建設。”
目前,國網江蘇電力在南京、蘇州、揚州、泰州供電公司試點建設“邊緣云”。下一步,國網江蘇電力將根據試點經驗,在其余9個地市規劃部署“邊緣云”,擴大資源規模,支持更多物聯網應用通過“邊緣云”實時處理,快速響應用戶服務需求。同時,整個“核心云”與“邊緣云”將統一監控、統一管理,用戶以租賃方式申請、使用、監控和運用數據資源,實現云平臺的自助式用戶體驗,進而全面提升系統的工作效率。
3
融合貫通數據,打破壁壘提升工作效率
數據只有貫通融合,在更多業務中被使用,才能發揮最大價值。
“數據模型不統一,數據質量不過硬,就無法跨業務利用,也就難以融通。因此,營配基礎數據質量不過關,物聯網建設將是空中樓閣。”國網江蘇電力互聯網部負責人崔恒志說。
營配數據是電網運營和公司運營最核心的基礎主數據,營配數據質量提升是數據融通的核心任務。原先,業務鏈長,包括低壓業擴、中壓接火、線路切改等流程;涉及營銷業務應用、PMS2.0、配電自動化、生產數據分析系統等多套系統;流轉關系數據復雜,既有通過ESB實時傳輸的,又有通過數據中心定時交互的。“配電一張網”的信息數據分布在不同的系統中,業務設計由不同專業主導,易出現數據模型不統一、數據不一致的情況。比如,PMS系統存在“某某電網設備未投運”這一設備狀態,而營銷系統則沒有相應狀態的設定,導致系統間設備數量不一致。
“實現營配數據貫通,確保業務流程中各節點數據準確,保證‘變電站-線路-變壓器-用戶’對應關系的一致,數據通過一個流程得以傳導,才能給物聯網建設提供堅實支撐。”崔恒志說。
9月10日,家住三牌樓天和園小區的戴一鳴家中忽然斷電,他當即撥打了95598客服電話。工單根據故障位置,選擇最近的搶修隊進行派單。半小時內,該戶居民用電恢復。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完成排障工作,是因為公司已完成“站-線-變-戶”關系的轉變。這個轉變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
就在客服放下電話的同時,營銷系統生成工單信息,實時同步到配搶系統,配搶系統根據報修用戶信息獲取用戶表箱所屬變壓器、線路、電站等信息,再利用技術手段自動定位出最優搶修隊伍,進而完成故障搶修工作。“相比過去搶修人員與用戶確認停電區域的做法,現在通過系統自動研判停電區域和用戶,大大節約了搶修人員到達現場時間,提高了檢修效率,快速響應了客戶需求。”溧水區供電公司副總經理羅興地說。
目前,國網江蘇電力選取南京溧水區供電公司作為試點單位,著力開展營配貫通,推進數據融通,實現了“數據一個源”。
據悉,營配貫通優化提升工程在南京溧水地區上線運行以來,營配系統間數據一致率提升至99.5%以上,一線人員工作效率提升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