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電力物聯網”剛剛提出的時候,有的人激進,有的人無所謂,有的人嗤之以鼻。比如:
“新瓶舊酒”
“換個盒子”
“炒概念”
“就是一個噱頭。過幾年就沒了,不必太在意”
“國網都喜歡自己玩,出個概念,大家搞一搞業績”
……
泛在電力物聯網僅僅只是提出的眾多口號中的一個?
喊喊口號,做做樣子的事情?
整個概念都是虛的東西?根本不落地?
國家電網自己都沒搞明白什么是“泛在”?
……
面對當前經濟大勢的風起云涌,大多數企業集團同時面臨著傳統經營環境惡化與內部管理僵化兩大管理桎梏,即便是作為國民經濟第一基礎產業的電網公司也不能獨善其身。“大船調頭”成為各行各業、各個公司老總所必須也是急需面對的問題。
如何保證平穩快速有效的戰略轉型,并基于戰略轉型重新激活企業組織的競爭力、創造力與生命力成為了企業家的首要挑戰。
當前集團型企業所面臨的的最大困境就在于無法準確判斷我能夠做什么,畢竟內外部環境的迭代加速使得企業始終處于不確定的經營環境中,這樣的情況,央企似乎也并不能免俗。一些大型企業集團通過組織與人才重新點燃企業核心競爭力,不糾結于集團戰略與產業組合的強制分布,而是通過一套模糊的戰略生態系統,卡位樞紐區后,以組織變形與人才激活為驅動,搶占產業利潤區(風口),重新點燃企業核心競爭力,以亂打亂,攫取快速上升的中國經濟紅利,時至今日,中國早已不再積貧積弱,中國的電網也已經儼然成為世界第一。
擺在電網眼前的問題就是,要不要繼續躺著“功勞簿”上面睡大覺,還是成為電力行業的創新引領。
還記得,當年國家電網公司殺入綜合能源服務領域時候,也有聲音說,國家電網將轉型成為綜合能源服務商。國家電網自己也說自己要轉型成為世界一流的能源互聯網企業。
1、國家電網為什么要搞“泛在電力物聯網”?
答案顯而易見,轉型!近日,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在京召開穩投資保民生推動電網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介紹公司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科學投資、穩健投資、精準投資,充分發揮電網在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中的先導和帶動作用的積極進展。
會議中,提出國家電網2020年將加強主網架建設,確保大電網安全。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推動各級電網協調發展,保障電力供應安全可靠。持續提升電網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提高用戶報裝接電效率,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
值得注意的是,11月22日,國網系統內部下發通知,將嚴格控制投資,提出“三嚴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資思路。其投資方向也將向泛在電力物聯網方面傾斜。
12月2日,國網公司下發了《泛在電力物聯網2020年重點建設任務大綱》,在泛在物聯網方面,國網的年投入約為500億元。
緊接著,又有消息傳出,國家電網明確和中國廣電聯手殺入5G,預計投資額800億元左右。
回到最開始的那個問題,如果你是電網CEO,你會不會開啟“泛在電力物聯網”?
2、國網為什么要建設“三型兩網”,搞泛在電力物聯網?
翻開2019年我們所能夠看到所有與泛在電力物聯網有關的文件――“泛在電力物聯網大綱”“泛在電力物聯網白皮書”“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集”……其實不難發現,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規劃中約80%的方向都與配用電、營配調系統有關。而且,前段時間流出的《泛在電力物聯網2020年建設大綱》中,配電領域同樣還是重點方向。
那么,我們還是回到開頭大家對待“泛在”的態度上面,配用電領域就那么多業務可做:故障檢測、故障隔離、供電恢復、負荷控制、電能質量,計量計費、設備運檢、狀態監測……有必要嗎?
今年,國網在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方面作了多方面嘗試,根據國網公開數據,截至今年10月底,通過泛在電力物聯網在用戶服務方面的建設,國網停電分析到戶率達到95%以上,精準推送停電信息5000余萬條,減少停電報修電話14.5%,提升了服務能力。
現在我們不妨來回復下,文章開頭我們所提出的問題!
(1)關于“口號”的問題
之前在我們所整理的《國網27家省公司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計劃及成果目標》中可以看出,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域內的27家網省公司已經開始著手設計方案,甚至部分地區已有實際項目落地投入使用。
(2)關注“國網自身對泛在的理解”
近日,為深入推進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構建電工裝備智能物聯系統,開展大數據價值挖掘及供應商全息多維評價,提高電網設備質量水平,促進電工裝備制造業的整體提升,國家電網公司電子商務平臺發布了《關于開展電工裝備供應商相關設備信息化、可視化調研的通知》,現擬對2018年中標供應商(變壓器、電抗器、組合電器、電容器、互感器、避雷器、二次設備、導地線、光纜、絕緣子、電能表、用電信息采集)生產制造設備的信息化、可視化情況開展調研。
泛在電力物聯網將成為接入設備最多的物聯網生態圈,一個全時連接、全域覆蓋、萬物互聯的大生態將形成,巨大的產業變革能力和社會推動力將不斷釋放,并引領能源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國網信通產業集團希望能夠與各企業、高校、院所等共同構建泛在電力物聯網生態體系,打造泛在電力物聯網共建共享共贏的生態圈,共同推動泛在電力物聯網不斷向前發展。
國家電網公司在多個場合及自己的規劃方案中,多次提到“泛在感知層”的事情在這一事件上體現的尤為明顯。
(3)關于“新盒子裝舊東西”
泛在電力物聯網并非是堅強智能電網的替代或備份,泛在電力物聯網是區別于智能電網的另一張網絡。
堅強智能電網出于安全性的考慮,其包含的電力信息元素與外界社會信息元素是相互分離的,泛在電力物聯網則利用IOT網絡,成為了連接安全的電力元素與開放的社會元素之間的橋梁。
泛在電力物聯網和堅強智能電網是能源互聯網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目標上、功能上、網絡性質上均有著明確的區分,兩網雖有融合,但總體相互平行。
抱歉!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建設是一次全新的網絡建設,與智能電網重復建設真的是完全沒有必要!
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寇偉,曾在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在北京召開2019年第一次理事長會議暨2019年經濟形勢與電力發展研討會上對此有了明確的表述。
第一,這是我們主動順應能源革命和數字革命融合發展趨勢的戰略抉擇。新世紀以來,特別是進入第2個十年以來,先進輸電、智能電網、新能源、終端用能電氣化等能源電力技術快速發展,并與同樣快速發展的“大云物移智”等現代信息通信和數字技術不斷融合,推動電網功能形態、運行方式日益發生深刻變化。建設“三型兩網”就是為了更好地順應和引領這一趨勢,以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第二,這是我們積極適應電力改革和國企改革縱深推進的戰略抉擇。隨著電力市場化改革持續深化,傳統的電網發展路子越走越窄。國有企業要形成完善的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必須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加大力度。建設“三型兩網”,彰顯了我們自我革命、深化改革,通過改革實現浴火重生的決心。
第三,這是我們致力于推動企業自身和合作伙伴共同發展的戰略抉擇。中央領導要求,央企作為“國家隊”和“大國重器”,不僅要自己發展好,還要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和合作伙伴一起發展。推進“三型兩網”建設,就是秉承開放合作共贏的理念,更好地支撐電源并網和新能源消納;帶動和促進電工裝備轉型升級,搶占能源互聯網技術制高點;與各方在工程項目、用戶側資源開發、數據價值挖掘等方面開展多種方式的合作,努力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這是我們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實際行動踐行“兩個維護”的戰略抉擇。新的時代,新的形勢,國家電網公司不能躺在成績簿上睡覺,必須要有新擔當、新作為。
3、泛在電力物聯網方向的提出,給行業帶來了怎樣的啟示與機遇?
數字化轉型是信息化進程的必然趨勢!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升級和成熟,使得人類數據信息處理能力實現跨越式提升,數字經濟也應運而生。隨著算力水平的進一步提升、“云大物移智”等新興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以及5G的不斷普及,我們已經開始邁進萬物互聯的智能時代。
回過頭來看,數字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當前各國數字經濟占各行業增加值比重均處于提升狀態,加快數字經濟戰略部署已成為各方共識。
數字化是企業信息化發展到一定水平后的必然選擇。改革開放至今,經過30多年的發展,當前國內企業信息化已提升至一定水平,大部分企業已完成了業務操作系統的“在線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經營效率。但傳統信息化建設的系統架構是煙囪式的,不同系統間未相互打通,形成了企業內部的“數據孤島”,限制了企業效率的進一步提升,同時移動互聯網時代終端及應用的爆發讓許多企業積累了海量的數據。
早期,國家電網通過SG186/SG-ERP工程和基本多級數據傳輸網建設,具備了“系統級”數據基礎雛形。
據電力行業專家分析,每當數據利用率調高10%,電網利潤可提高20%―49%。
以電力大數據應用為例,隨著電力信息化的推進,以及智能變電站、智能電表、實時監測系統、現場移動檢修系統、測控一體化系統和一大批服務于電網各專業的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應用,數據規模、種類將快速增長。
電力大數據主要包括電網運行及設備監測數據、電力企業營銷數據、電力企業管理數據及來源于電網外部的公共服務數據、氣象數據、電動汽車充換電數據等。通過進一步梳理可以發現,這些數據分別由不同單位/部門管理,具有分散放置、分布管理的特性,數據管理的專業壁壘凸顯,數據未能有效貫通,人工錄入問題普遍存在,數據質量也有待提高,尤其是對外部數據的獲取整合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進入智能時代,企業的業務形態、數據維度將更加復雜多元,新的業務需求亦不斷出現,數據量級將進一步提升,企業對于數據治理及價值挖掘的需求將更加迫切,通過數字化轉型進一步降本增效、重塑公司競爭力也成為當前企業信息化進程的必然選擇。同時,數字化轉型也為未來企業實現業務、管理、運營的智能化做好準備。
4、數字化轉型的企業應該怎樣發力?
第一,要商業創新,僅靠主營增長和智能運營是不夠的,商業模式肯定要轉變,不僅要變,變的速度還要快。
第二,在主營增長方面,要推動全生命周期的用戶體驗轉型。
第三,在智能運營方面,目標不再局限于成本降低,而要提升運營的智能性、敏捷性、可擴展性,保證對業務快速變化的高適應性。
如果是我,也許我不會有這樣頭腦和勇氣。當然,還好不是我……如果是你,你會怎樣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