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互聯網+”已和各行各業加速融合,對工程設計、建設、運維各環節均起到重塑作用。互聯網時代,電力基礎設施共享設計技術也需要運用互聯網思維,全力支撐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基于互聯網思維的電力基礎設施共享設計技術,就是為滿足輸電線路、變電站等電力基礎設施開放共享需求而進行相關拓展、接口和應用的設計技術,主要包括輸電線路共享設計技術和變電站共享設計技術兩個方面。
1
樹立基于互聯網思維的設計理
傳統思維下的設計通常以“提升技術經濟性能”為目標。而互聯網思維引領下的設計理念應立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具體來講,基于互聯網思維的設計理念應具備以下三個特征:
以數據為核心。數據是支撐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的基礎。在企業內部,首先要做到電網數據貫通,實現規劃、基建、運檢等不同環節、不同層級間數據共享。其次是建立電網數據庫,使電網具備自動收集、積累更新、分析處理和運行數據的功能。此外,為三維數字電網創造條件也是數據網絡建設至關重要的環節,應開發三維設計功能,深化三維設計應用。
以綠色融合為導向。設計方案要注重綠色環保,做到過程專業融合、成果行業融合。在專業融合上,應用“設計云平臺”可實現專業間滲透互通,在線協同提高設計方案的技術經濟特性。在行業融合上,設計技術方案應打破行業壁壘,積極與通信、氣象、生態、消防、交通、互聯網等行業融合,形成智能化、數字化、多元化格局。
以開放共享為目標。建設“樞紐型、平臺型、共享型”企業,設計技術創新應立足建設開放、共享的電網,打造互利共贏的能源互聯網生態體系。
國網經濟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基于互聯網思維設計理念,以輸電線路和變電站共享設計作為新形勢下設計創新的突破點,提出基于互聯網思維的電力基礎設施共享設計技術。目前,《35千伏及以上線路工程與無線通信共享桿塔設計與安裝技術導則》《10千伏配電線路共享電桿設計與安裝技術導則》《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變電站與數據中心站融合設計技術方案》《變電站與數據中心站融合技術導則》等已編制完成。
2
輸電線路及桿塔共享的技術方案
在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域內,輸電線路和桿塔覆蓋范圍廣、可靠性高,通信光纜資源豐富,與通信等行業具有天然的合作基礎。共享成果應用推廣既可提高雙方的經濟效益,還能節約社會公共資源,加強電網自身通信網絡配置,使電網企業更準確全面地獲取電網規劃、建設和運行所需數據。
輸電線路共享設計技術都包括哪些方面?又能為線路和桿塔共享的各種場景提供什么解決方案?
●共享通信技術
共享通信技術分有線和無線兩類。
共享有線通信是根據有線通信需求,將光纖復合架空地線(OPGW光纜)共享給通信行業使用。對于同一條輸電線路2根地線均為OPGW光纜的輸電線路,可將電力調度運行所需光纖集中在一根OPGW光纜中,將另一根OPGW光纜專供通信行業使用。對于僅有一根OPGW光纜(另一根為普通地線)的輸電線路,可將多余纖芯共享給通信行業,也可將現有普通地線更換為OPGW光纜,專供通信行業使用。
共享無線通信是利用桿塔資源,將通信行業的宏基站、微基站安裝在輸電桿塔上,起到節約社會資源、提高電網企業利潤的作用。微站設備安裝在線路桿塔上,不需要改造鐵塔。然而宏站設備重量大、體積大、安裝位置較高,需要在桿塔上合理布置其安裝高度和具體位置,并考慮輸電線路對宏站設備的防雷、接地、電場等安全影響。因此需要在桿塔上增加設備支架,加強桿塔桿件甚至主材強度。
●共享感知技術
共享感知技術是將生態、氣象、消防、地質災害、定位導航等各類公共感知設備與輸電桿塔深度融合的設計技術。該項技術既可以為輸電線路建設和運行提供環境變化資料,又可以通過融合實現更大范圍、更大規模的數據采集、傳輸和專業化處理,提高全社會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經評估,對采用國家電網公司通用設計的桿塔開展生態監測共享,只需進行局部桿件校核,基本不影響桿塔強度;對未采用通用設計的老舊桿塔開展生態監測共享,在開展電氣和桿塔荷載校驗后,還需要改造或加強局部的桿塔。
●共享支撐技術
包括桿塔技術方案、供電方案、桿塔信息管理和運營模式4個方面。桿塔技術方案研究不同設備的安裝位置、高度、布置方案等,在滿足桿塔結構協調、電氣安全距離的前提下,提出共享感知設備或通信基站在桿塔上的安裝方案。安裝后如何對其供電?目前已實現應用的供電方案有新建配電線路和風光蓄供電,抽取電能方案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桿塔信息綜合管理是對桿塔共享方案的重要支撐,可實現對共享桿塔及其監測設備的屬性、狀態、所屬單位等信息全過程的管理。運營模式方面,建議采用電網企業一站式服務或聯合運營模式。
3
如何開展變電站共享融合
變電站有多種融合元素,且具有場站資源豐富、布置場地集中、電源充足穩定、數據搜集方便等共享優勢,經濟潛力巨大。變電站共享應用應綜合考慮企業運營、電網運行安全、社會資源集約等方面,現階段,基站、數據業務等是共享變電站建設的主要方向。目前,國家電網公司主要選擇220千伏及以下電壓等級變電站開展共享融合建設。
變電站共享設計技術可從場地與建筑物融合、供電與接地融合、消防與防雷系統融合、通信與智能化融合等方面統籌考慮。
●場地與建筑物融合
可通過共用場站內道路、大門、圍墻、給排水設施等手段,充分利用屋頂、空地等資源,將多種設施充分整合,達到節約土地、降低綜合造價、縮短建設周期、提升變電站價值的目的。
●供電與接地融合
可從變電站低壓側10千伏或35千伏母線就近獲取電源,且在站內敷設全部線路,大幅減少通道、路徑建設,縮短建設周期,保障供電可靠性。各設施接地網通過多點可靠連接,形成聯合接地網,有利于降低接地電阻,優化接觸電勢和跨步電勢的分布,提高人身及設備的安全性。
●消防與防雷系統融合
不同設施可共用一套消防水池及泵房,減少重復建設,高效利用,統一管理。也可充分利用變電站防雷設施,在防雷保護范圍內布置融合設施,如集裝箱式數據中心等,可共享防直擊雷保護功能,提升防雷設施利用率。
●通信與智能化融合
在開展對內服務時,可共享變電站的通信設備和光纜資源;開展對外服務時,可利用變電站富余的光纜纖芯資源,實現數據中心站間高速網絡互聯。各融合設施可共享門禁系統、站區安防系統、消防廣播等功能,發掘智能化系統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