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佛山、惠州、中山、潮州……初夏剛至,廣東各地便開啟了限電模式。
廣州市工信局5月10日發布的《2021年廣州市有序用電方案》顯示,今年廣東省電力供應整體偏緊,其中枯汛交替和度夏高峰期省內電力供需形勢嚴峻,有較大錯峰限電風險。廣東電網東莞虎門供電局5月19日發文稱,全鎮工業專變客戶需在今年5月至12月執行“開六停一”至“開五停二”有序用電計劃,對不自覺執行有序用電的企業,追加處罰停電48小時。
素來供電可靠的廣東為何入夏不久即遭遇拉閘限電?今年迎峰度夏期間,廣東將面臨怎樣的保供壓力?
1、用電量激增但供給吃力
廣東省能源局5月21日發布消息稱,進入4月下旬后,特別是5月以來,廣東省持續高溫,且已出現35℃的高溫,較去年同期氣溫偏高4℃。
數據顯示,今年1-4月,廣東省第二、第三產業用電需求同比去年分別增長32.2%和40.2%。持續高溫天氣疊加經濟復蘇,用電需求不斷攀升,廣東省統調最高負荷需求已超過去年全年最高負荷。
用電量激增的同時,供給量卻表現得力不從心。
九州能源公司董事長張傳名表示:“當前正值枯水期,占廣東電源三分之一的西南水電大幅減少。”水電出力不足,火電用煤也面臨壓力。華南煤炭交易中心5月上旬發布公告稱,進入4月以來煤炭市場價格持續走高,上游貿易商堅持挺價,報價進一步上調。廣州港煤炭價格指數顯示,4月末內貿5500卡煤炭破900元/噸大關,5月下旬同等質量的煤每噸已破千元大關。
這個價格意味著什么?“電煤價格創歷史新高。”廣東一位發電企業人士告訴記者,“燃料成本約占火電總支出的七成,600多元/噸的煤價已達紅色區間高價,而當前價格直接翻番。電廠要保障電力供應,但煤價已然承受不起。”
2、電力有效容量不足
除了高溫天氣、水電疲軟等因素,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馮永晟認為,電力有效容量不足才是此次廣東限電的癥結所在。“不僅僅是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等地可能都面臨同樣的問題。”
上述廣東發電企業人士告訴記者,按規劃過程中的平衡計算來講,最大負荷加上合理備用,應該等于有效容量,但國內目前只是簡單地將機組銘牌容量相加,將其總和看作供應能力。“實際上,銘牌容量不等于有效容量,100萬千瓦煤機、燃機能貢獻的可靠容量只有約80萬千瓦、90萬千瓦。另外,考慮來水不確定性,水電有效容量一般也只有40%。據測算,在我國八個電力現貨市場試點地區,風電有效容量為10%左右。”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錯峰的地方不是電量生產能力不足,而是有效容量“吃緊”的集中體現,即裝機容量不能滿足最大負荷和合理運行備用,這個問題會隨著新能源大比例并網更加突出。
3、需求側挖潛離不開市場化,有效容量不足,是否可以擴大裝機?
“假設要解決此次廣東限電問題,投資建設10臺100萬千瓦煤機即可解決,風電則需要上7500萬千瓦。但是,限電并不意味著要‘大快干上’再上一批煤電或其他機組。”某直轄市政府負責保供的人士表示,當前部分省份面臨的缺電現象說明,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轉型并非易事,亟需改變擴張型保供發展模式及其形成的傳統觀念。
不可盲目擴張,限電難題到底該如何化解?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能源市場與金融實驗室主任趙俊華指出,目前廣東省正嘗試通過錯峰用電以及開展需求響應交易來解決問題。“從中長期看,需要大力發展抽蓄和燃氣機組,逐步建立容量補償機制,并進一步深化電力市場化改革。”
馮永晟指出,無論資源配置機制如何,電力系統的核心都是“可靠性”,但確保百分之百可靠性的成本,遠高于限一部分電所帶來的成本,因此能夠帶來最大社會效益的電力系統一定會存在一個合理的限電水平。
“市場的作用,特別是現貨市場,其實就是將大部分強制限電轉化為用戶的自主選擇,并盡可能吸引發電側資源參與平衡。這時,比如手中有訂單的企業,即使面對更高電價,也會自愿支付更多電費,其能為社會創造更大價值。”馮永晟說,“同樣的限電規模,不同的方式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完全不同,這是建設電市場的初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