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象更新。3月4日,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在北京開幕。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做好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邁好“十四五”發展第一步至關重要。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今年代表委員討論的能源話題更加深入。大規模開發利用清潔能源、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加快電網向能源互聯網轉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瞄準“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代表委員為能源電力轉型升級貢獻智慧與力量。
3月4日下午,全國政協委員、360集團創始人周鴻?走上首場委員通道。他談到,數字化技術是雙刃劍,帶給我們美好智能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網絡安全的新挑戰。國外利用網絡攻擊基礎設施,導致大城市大面積停電的事件屢有發生。
反觀我國,不但20多年沒有發生過大停電,且解決了14億人的安全可靠用電問題。“十三五”期間,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形成了以特高壓和500(750)千伏電網為主網架、區域間交直流混聯的電網格局,促進了西部、北部地區資源開發,基本滿足了東中部地區日益增長的用電需求。
此前,中電聯預測2021年全社會用電量將同比增長6%~7%,比2020年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隨著社會用電需求增長、能源清潔低碳轉型要求緊迫、數字化轉型進程加快,如何保障能源安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用能需要?
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鐘茂初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過程中,能源電力行業既要保障各產業鏈環節的電力需求,又不能形成產能過剩。這一方面需要通過數據和技術實現精準建設和精準供應,另一方面需要能源電力行業參與到相關區域、相關產業領域的規劃當中。
作為民營經濟大省,浙江經濟活力旺盛,電力需求與日俱增。全國人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表示,“十四五”期間,希望國家電網加大力度推動能源清潔化轉型;加快建設一批重大電力項目,滿足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湖北位于我國的中部地區,連南接北、承東啟西,而湖北電網也是全國電網的中心,是三峽水電、北方煤電、西南水電資源在全國范圍內優化配置的大平臺。全國人大代表、國網湖北省電力董事長肖黎春表示,未來,隨著省間電力交換需求加大,華中電網將出現省間電力交換受限問題。為此,他建議加強電力統一規劃,完善特高壓交流網架,加快跨區特高壓直流工程建設,提升電力供應保障能力。
近年來,我國經濟數字化轉型提速,電網與數字經濟之間有了更多交集――浙江電力大數據為政府提供復工復產報告、服務社會治理;數字化黃河生態保護電力監控平臺成為“電眼”看黃河的窗口;青海新能源大數據平臺能夠遠程統計新能源場站運行及發電情況……
隨著大數據產業蓬勃發展,國家層面尚未設立專門的大數據交易監管機構、數據共享不夠等問題凸顯。全國政協委員、國網產業部主任奚國富建議依托政務大數據平臺、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基地、能源大數據中心等發展實踐,探索研究實踐大數據交易市場合理高效的建設和運營模式,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
作為今年我國的重點任務之一,“碳達峰、碳中和”引發代表委員熱議,成為能源領域當之無愧的熱點話題。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期戰略,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表示,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經濟社會處于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發展與碳排放仍存在強耦合關系,走向“碳中和”面臨挑戰。
能源燃燒是我國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電力行業排放約占能源行業排放的41%,減排任務艱巨、責任重大。
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能源供給側大規模利用清潔能源、消費側全面推進電氣化和節能提效成為代表委員的共識。鐘茂初認為,除了持續提高非石化能源結構比重外,還需要不斷改進能源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的效率,特別是能源供給與能源需求的高度匹配,使各類能源得到最大效率的使用。也就是說,能源生產側和能源消費側都應當把“生態效率提升”作為重要的發展指標。
今年,在農工黨中央一份《關于加快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建議》的提案中,加強源頭控制,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推廣以電代油、以氫代油,打造清潔低碳能源體系等建議被納入提案。
隨著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提速,電網既要為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提供配置平臺,又要為各種新型用能設施提供便捷服務,其自身的轉型升級至關重要。日前,國家電網發布“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明確從6方面重點開展18項工作,加快電網向能源互聯網升級,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表示,在能源生產側,能源互聯網可以將終端分散使用的化石能源,集中進行清潔替代,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在能源消費側,能源互聯網可以打通各類能源網絡,推動分布式能源系統、各種儲能設施和各類用戶互聯互通、高效轉化,促進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
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需要全社會各行業共同努力。全國政協委員、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認為,在“雙碳”目標實現的要求下,未來的電氣、電力設備都要逐步實現全面智能化。智能化升級過程中,技術規則、標準應用、政策支持、行業要求,亟待形成標準和體系,需要政府部門和企業統一行動。
“去年我和總書記匯報鄉村用上了穩定電。一年來,我們村不僅生活用電不愁,生產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現在全縣1100多家茶企在茶葉加工關鍵環節用電,茶葉品質上來了,全縣50%以上的人吃上了‘茶葉飯’,摘掉了貧困帽。”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鶴峰縣金泰牧家庭農場主宋慶禮說。
眼下又是采茶季。鶴峰縣春茶陸續迎來采摘期,茶農們忙活了起來。
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從集中力量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三農”工作重心實現歷史性轉移。圍繞如何做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等內容,代表委員暢所欲言。
全國人大代表、常州市潤土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道衡表示,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鄉親們收入穩定增長,才能確保穩得住、不返貧。接下來,合作社要調整產業結構,加強產業的裝備設施,引進新栽培技術和管理創新模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而實現這些目標都需要可靠的電力供應。
這些年,四川蒼溪縣白驛鎮岫云村走出了一條山區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的鄉村振興之路。全國人大代表、蒼溪縣白驛鎮岫云村黨支部書記李君說:“去年村里電網進行了升級改造,農業園通了動力電。目前我們正打造鄉村振興生態加工園,拓展產業發展新途徑。”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在加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文件提出,要“加大農村電網建設力度,全面鞏固提升農村電力保障水平”。
隨著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加快建設,基礎設施內涵發生了變化,數字化農村新型基礎設施將成為接下來的建設重點。
“前不久,我們高淳現代農業產業園升級‘國字號’,為水產業發展提供更大機遇。”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固城湖青松水產專業合作聯社黨委書記邢青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未來合作聯社將加快打造能源互聯、智慧養殖‘一張網’,農民打開手機就可以看到每個塘口的實時情況,坐在家里就可以養螃蟹。”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建議,要加快鄉村水利、電力、公路、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推進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電網、智慧農業、智慧物流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