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改委在其網站公布了今年1-7月各地區節能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遼寧、江蘇、河南、廣西、貴州、陜西、青海、寧夏、新疆共9個省(區)被列為一級預警等級。發改委表示,上述地區節能形勢十分嚴峻,須及時、有序、有力啟動預警調控方案。
???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發改委今年6月份公布的2009年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結果顯示,此次一級預警中的遼寧、江蘇、陜西、寧夏四個省份在2009年度考核中位列超額完成等級。
??? 短短幾個月,這四個省份何以從“優等生”變成了“劣等生”?再聯系到最近拉閘限電席卷全國,各地紛紛突擊“減肥”,專家認為,考核的數據統計有出入,而且考核方法應該改革。
一級預警為什么有9地之多?
????在6月份公布的考核結果中,只有貴州和新疆兩省區“不及格”。然而,這次的晴雨表可謂是雨多晴少,有9個省市進入了一級預警等級。
??? 全國高科技節能減排促進中心常務副主任、高級工程師馬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數據統計是一個重要原因。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節能減排監督力度增大,有關部門對節能減排的數據統計把關非常嚴格,因此和以前數據有出入。
??? 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侯宇軒對本報記者表示,在計算的過程中,由于物價水平、消費比例等一系列因素會產生或多或少的誤差。另外,地方與國家的統計數據出現差異,也會造成數據失真。
????再者,大部分高耗能行業在三四季度步入產能釋放期,某些行業產能逐步回升,帶動省份耗能增加。“今年上半年是工業產業的噴發期,經濟增長速度快,對大型工業產品需求高。 冶金、電力、煤炭等基礎行業的能耗增加是正常現象。”馬強說。
??? 8月初,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0年上半年全國單位GDP能耗等指標公報顯示,我國上半年單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09%,這無疑給“十一五”節能減排增添了新的壓力。直至去年底,只有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完成目標,大部分省份離其目標較遠。由于“十一五”減排呈現前松后緊的態勢,因此今年后半年壓力倍增。
??? 除了這些共通的因素,遼寧、江蘇、陜西、寧夏4個省(區)3個月之間由“超額完成”變成“一級預警”的背后原因也頗值得玩味。侯宇軒分析,這其中有人為的因素。“十一五”減排中大力依靠的是行政手段的控制,行政手段雖然見效快,但是不宜長久,一旦出現疲軟,落后產能將會出現“死灰復燃”。另一方面緣于這些省份的產業結構特性。這四個省份在上半年高耗能行業產能回升速度較快,而且,由于實行過優惠電價,耗能較為嚴重,高耗能行業集中貸款現象較為明顯,導致環保資金的有效利用率不高,從而引發高耗能行業逆勢增長,加大了減排難度。
拉閘限電限制了誰?
??? 最近,全國各地刮起了拉閘限電風,有人形象地稱之為“突擊減肥”。為什么這些地方不早早預備“減肥計劃”,一直到沖刺階段,才搞突擊呢?
??? 采訪中,記者發現,由于“兩高”產業對經濟發展和居民就業有貢獻,地方政府難以舍棄,甚至有些人懷有這樣的心思:國家的節能減排政策是不是動真格的?別人不減,我減了,豈不吃虧?
??? 如何平衡經濟發展和節能減排的關系,成為擺在執政者面前的難題。對此,社會各界反應不一。有人認為,我國是一個欠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是第一位的。節能減排不能以犧牲經濟增長和老百姓生活質量為前提。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質、提高經濟質量,是節能減排的本質基礎。也有一種聲音認為,目前我國經濟增長過快。把經濟增長控制在一定水平,對于調整能源結構、節能減排,甚至是經濟結構調整都是有益處的。
??? 無論如何,在節能減排目標不完成就要被問責的壓力下,通過限產的方式控制電力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做法,已經被很多地方采用。14日國家能源局發布了8月份用電量數據,重工業用電量出現了罕見的環比負增長。部分電力專家認為,地方政府的拉閘限電舉措是主要原因。
??? 除了致使用電量失真,盲目的限電限產還造成相關產品價格上升、企業完不成訂單違約等負面影響。據報道,現在拉閘限電出現擴大化跡象,已經蔓延到非高耗能企業,直接影響了居民正常生活。
??? 國家發改委盡管點名批評了部分地區非常規的做法,但同時仍強調,國務院要求各地對落后產能堅決依法關停淘汰,嚴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業內人士預計,發改委提出的預警調控方案,仍然避不開限電限產的路子。只不過是避開地方自主限產的盲目性,在確定限電領域時更注重科學合理性。
“這是一次陣痛,是目前我國面臨的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和國際壓力下無法避免的結果。”馬強說。
考核標準夠節能減排嗎?
??? 節能減排不能空喊口號。采訪中,多位受訪者表示,地方政府在節能減排過程中急功近利。非常規限電除了制造漂亮的數據以外,并不能產生任何意義上的有利效果,甚至阻礙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為后續節能減排帶來潛在壓力。
??? “現在采用的節能減排指標考核方式屬于一刀切的辦法。在‘十一五’初期經濟增長比較粗放、能耗很高、經濟調整相對落后時是有價值的。但到了‘十一五’末期,這種考核方式對經濟增長反而有制約作用,而且一些高耗能行業的能耗并沒有真正降下來。”馬強對記者表示,以發電為例,我國每度電的成本大約為370克標準煤,國外先進水平為大約300克標準煤。這中間的差距不僅僅是技術的原因,盡管我國超超臨界機組上馬很快,問題是在實際運用中有很多不合理和浪費的地方。“政府和專業人員更應該關注基礎工業的能耗如何降下來,而不是簡單地限制發展。”馬強說。
???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戴彥德之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指出,單位 GDP的能耗并不反映實質的能源效應,尤其對欠發達地區是不太合適的。這個指標的科學性值得考慮。考核的原則應該是分類指導,區別對待。
??? 浙江省湖州市電力行業協會高級經濟師盧炳根認為,應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和環境容納空間、各行業的排污量對環境質量影響程度,按地區經濟增長需求分解落實年度指標,同時再加以全國總量調控平衡,在此基礎上充分兼顧相對落后地區的局部困難,避免發生貧富地區顧此失彼的現象。
??? 專家提醒,目前的考核方式易導致只注重淘汰落后產能的結構節能,而忽略了技術節能與管理節能。作為全國高科技節能減排促進中心常務副主任,馬強認為節能減排應充分發揮高科技的作用。他建議,可以按行業制定節能減排的標準,把鋼鐵行業、電力行業等進行細分,同時依托高科技把能源成本降下來,在國際競爭中形成優勢。“怎么把節能減排和經濟發展的矛盾化成動力,這是對政府執政智慧的考驗。中國的節能減排不能一刀切,否則可能是切了不該切的東西,這樣的節能減排政策本身就是不節能減排的。”
來源:中國節能服務網